中华吊顶网讯:2016年来去匆忙,转眼又到了年未。回看这一年经济持续新常态,各产业增速持续放缓,多项重量级的行业标准出台实施,高新技术亮相,家居定制走红……
2017年伊始,有关政策提出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在此主基调下,又该如何审视家居市场呢?是继续混战,还是逐渐明朗?
实体经济条件下 家居建材市场格局混乱(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走势1:家居产业增速放缓
作为房地产行业的下游产业,家居建材产业的“命运”,直接受房产业的影响。从整体上来看,受2016年楼市成交的量价齐升等直接因素影响,家居建材行业也随之起色。
根据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等共同发布的最新数据,尽管2016年我国家居建材产业最后一个月的相关数据还未公布,但前十一个月的成绩已超过2015年全年累计销售额10849.1亿元,自2012年行业整体下滑以来,首次同比反降为增。
数据显示,2016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家居建材卖场累计销售额为10873.9亿元,同比上升9.16%。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1-11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2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3%,增速比1——10月份回落2.5个百分点。
近几年,家居建材整个行业整体下滑中,占重比的家具板块的增速也持续放缓。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16年1-11月,家具制造业规模以上的企业总营收7612.6亿元,同比增长8.4%,利润总额462.9亿元,同比增长10%。而2015年总营收和总利润的增幅分别为9.8%、15.7%。
走势2:转型资本市场
据了解,《全屋定制家居产品》行业标准于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是由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家具装饰业商会于2015年底发布,该标准对于家具、护墙板、门窗、吊顶、橱柜、卫浴、楼梯等家居定制产品做出相应规范要求。
2016年随着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日益高涨,全屋定制逐渐受热。但市场观察人士认为,新概念短时间内刺激业内萌生新的增长点的同时,出现了诸多鱼龙混杂的全屋定制品牌,在真正面对不同消费者需求的时候,多个环节暴露出的问题值得推敲。
虽说经济“新常态”已成常态,但适者生存,是挑战也是机遇。2016年上市、并购重组等资本动作不断,已难掩家居建材企业急于转型找出路的“不安分”。在过去一年中的转型“混战”中,仍摸索出了一些新特点。经过一年的发展,行业内新的工艺技术出现使工业生产门类有了雏形。特别是定制家居设备,技术上实现了之前不敢想象的突破。
趋势3:格局短时间内无法明朗
家居建材市场将持续“冬眠”。业内人士认为,家居建材受房产业影响在2016年表现明显,内生动力不足的时候,这种由上下游产业辐射带动起来的发展风险较大,企业加速转型,优化产品结构和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
目前行业内最大的问题是中小微企业居多,多而不强,广而不精,这对行业洗牌和转型带来很大挑战。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国内家居建材企业有50多万家,大多是中小企业,企业资产在5000万元以下的占67.5%,5000万元到1亿元的占24% ,亿元以上企业仅占8.5%。
消费者消费能力在提升,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随时消费的渠道在拓展。国家扶贫政策、城镇化建设、房产去库存等利好政策将得到进一步释放。2016年底,中央再次释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消息,2017年整体经营环境趋好。据了解,2017年有近20家家居企业在排队等待上市,而当前家居行业上市公司总量不到50家。业内受访人士一致认为,政策利好,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热度将继续延续。
趋势4:工业4.0
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由于自动化设备和控制技术的进步,生产过程可以“无人化”,没有工人了,而且先进国家的市场,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标准产品,追求个性化、日新月异的产品,因此工业必须是少量多样。传统的那套细密分工、层层节制、严密监督的做法,是无法适应现代的企业,让员工发挥创新和弹性的能力的。
目前在中国,板木家具生产,多采用机器,人机结合(1.0)为主,更进一步的是以机器为主,人工为辅(2.0),这就达到工业社会的初始阶段那种经营管理模式,人均产值应该可以达到50万/人/年了,这已经是发达国家生产力的水平。
传统行业,有自己的属性,家具不但具有使用价值,还有设计款式的艺术属性。因此有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管理层级,并且有一定的限制。这些,都必须深入地去探讨和实践。
文章来源于晨辰家具专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