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家纺细分领域最大会展之一,深圳国际家居软装博览会暨家居中国(深圳)创意设计周已经走过26载,今年展会更是首次联合广东省家纺家居行业协会、艺起潮玩品牌文化传媒、香港环亚联合设计、深圳GTD根聚设计事务所、墅城会、家居新范式等跨界力量,呈现了首届“创意大咖面对面”活动,以聚焦设计创新,共话产业趋势,探索未来家纺业、软装界的无限可能。现场有哪些亮点?20+设计机构、品牌厂商、行业媒体等大咖,都有哪些趋势判断?跟随本期家居新范式一起来探!

(图片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
©主持人 墅城会设计师经纪人宋唐
“中国有三个城市在做家纺展,上海、四川和深圳;有两个第一:一是纺织规模全球最大;二是家居软装、室内软装规模亚洲最大。随着现在整个业态有所下行,会展行业其实也都在寻求一种变化,各个家居、家具、软装展也在朝着多元复合型的业态发展,其中一个战略就是推行‘集成工法’。”深圳创意设计周总顾问、 深圳GTD根聚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余文斌先生对家居新范式表示。

(图片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
©深圳创意设计周总顾问、 深圳GTD根聚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余文斌
“集成工法”系深圳软装展计划推出的战略转型计划,目的并不仅仅是吸引行业人士、观展观众来欣赏参观建筑之美,还有学习、探究建筑背后的材料、设备、技术等等,这一系列的背后内容被统称为“工法”。比如深圳软装展平台,未来将把材料商、设备商与设计师链接,通过设计师的定制化、个性化设计展台,展示窗帘、地毯、墙布、墙纸、屏风等系列产品,以增进上下游联动,同时促进整个行业的沟通、进步。

(图片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
设计师的力量在今年的深圳创意设计周上得以进一步彰显。作为泛家居行业深度研究设计力量、广泛聚集设计圈层的新锐垂媒,家居新范式本次深度支持并参与了深圳创意设计周的首届“创意大咖面对面”活动。
该活动由广东省家纺家居行业协会、艺起潮玩品牌文化传媒主办,香港环亚联合设计、深圳GTD根聚设计事务所、墅城会、家居新范式给予学术支持。
“破圈”。是“创意大咖面对面”活动的核心亮点之一。余文斌表示,“创意大咖面对面”即希望邀约不同行业从业者,现场面对面以“清谈节目”形式,多维度探讨产业与行业的变化,打破行业壁垒,揭秘生活真相,共同促进软装行业高质量发展。
为此,首届“创意大咖面对面”活动,邀请了来自设计机构、品牌厂商、行业媒体、潮玩、游艇、房地产、互联网、跨境电商、大数据公司等各行各业的大咖,以“家居+破圈”为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精彩对话。
那么,具体都有哪些大咖莅临,他们都发表了什么真知灼见呢?家居新范式盘点了个中精华:

(图片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
破圈的逻辑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圈内原有的资源已经不够了,你需要去外面寻找更多的资源来补充,所以叫‘破圈’。具体怎么实现,其实就现在的圈内发展情况看,原来大家都比较单打独斗,或者很多设计公司将规模压缩,以小单位作战。但我更希望能听到、看到圈子里的人怎么样跟圈外的一些力量、团队实现产业链的联合。
——杨志伟
香港环亚联合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图片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
这个疫情其实给我们带来了洗牌,从这个层面来说,我认为这对行业进入良性发展是有好处的。因为以前设计师门槛太低了,而市场也是参差不齐,当然这必然给我们都带来了考验。比如公司人员从60人缩减到20人,这必然会带来管理方式上的改变和挑战。我认为,破圈就是要集合优势资源,比如常说的一条龙服务、全屋定制等等,要真正实现落地,就不单单是简单的协议而已,它需要平台管理化,也需要强管理去实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
——叶世华
深圳市佰思创意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

(图片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
华人社会里面,‘设计师’现在被捧得有点高,我认为,设计师是很贴近生活的,‘设计’也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高端”或者高不可攀。对于这一点,我认为,从现在开始是可以被改变的,而且其实已经有这个迹象。我自己过去是学习产品的,我从不同的领域进入到现在的行业环境,其实也有点破圈的意思。本质上说,我希望大家能健康看待设计行业及设计师。我希望从各位这里了解到,是否有比较好的商业策略能让设计行业受到启发,可以有一些更好的方式把好的产品推到终端消费者手上,而不是当设计师介入,反而引起客户的负面情绪。
——王敬仁
予象空间设计主理人

(图片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
聊起‘破圈’话题,我想起去年我写过的一个小笔,个人理解,用四个字概括即是‘破茧成蝶’。而对设计公司来说,找准自己的价值观定位是非常关键的。在确立定位的基础上,设计公司遭遇目前行业形势下盲目求变不可行,关键是自己的‘变’是不是有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其实,我们现在的整个设计行业的状况也是需要这样一个全新的高度,思想维度找好了,定位也就明确了,设计师最终才能寻找到契合心灵的产品、作品,才能够让我们一路抵达客户想要的终点。
——林海闻
深圳市禾田营造室内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

(图片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
做设计最终还是要回到客户思维,即如果你是客户,你会怎么选,怎么判断。那坚持把客户服务好,就是最根本的。现在我主要做新能源企业展厅,已经很多年没碰过砖头。我需要把整个展厅的参观环节、移动动线设计清楚,我需要去了解这家企业并且其所在行业的属性,如果我能把‘新能源’这个细分市场的头部企业客户服务好,打造成范本,那么这个行业里边后续的企业自然会主动找上门来,那以后我就专门做新能源企业的项目,这不也是破圈了吗?关键就在于,你要找到哪个点去深耕,然后利用自己多年特长,结合客户需求去满足他。
——臧永顺
海大装饰设计总监

(图片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
我认为人还是应该专注做一件事,但是‘破圈’其实是需要分成两个不一样的思维在做事,这跟以前自己坐在桌前专注做设计的感觉完全不同。如果我们真的要去破圈或者另辟蹊径接轨未来的话,我认为应该多出来看看其他世界,比如以前大家会固执认为设计师之间是同行,充满火 药味,但真的出来跟其他设计师交流接触后,你会发现会收获很多开心的东西。我们设计室旗下的‘801’是公司新媒体的logo,这其实是一个大湾区创意Plus的平台,旨在汇聚了大湾区的设计师、建筑师等种种资源,一起组织合作,实现业务共赢。只有汇集大家的力量,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林志辉
LDS室内设计设计总监

(图片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
每个人的特质不一样,有的设计师个人综合能力强,他适合并且能够在外部快速找机会破圈,但像我们其实习惯在安全区里游,慢慢寻找机会。但是,关于‘破圈’成败,得失心不必太重,破得好就好,破得不好也没关系,不用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像我个人的案例是,之前我因缘际会给朋友圈一位专注做私宅设计的朋友免费设计了他们新公司的空间设计图,他们很满意,最终他成了我的合作伙伴,我变成他们的高级总设计顾问。因为商业项目他们不做,这部分就由我公司负责和主导,他们还是深耕擅长的私宅。最终我们之间的合作形成了这种多种资源链接、联合甚至资源共享的模式。
——潘旭强
尚邦创意事务所创始人

(图片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
其实做设计,大家都很清楚,我们专攻于自己的专业,说到破圈,我们太有局限性了。作为设计者,我也曾经想过破圈,我也做过线上教课的付费尝试,但最终都不了了之。做设计其实是有上限的,比如我们工作室,不做工程,一年做设计接几个单基本就耗费所有精力了。所以,最终来说,我们还是要回到本位,老老实实做点设计。当然,很多优秀的人比如辉哥(林志辉),他本身的潜力和汇聚的资源比较优质,他能在设计之外做很多其他成功的事情,甚至可能最后设计反而成了副业,这也是存在的。
——富察振辉
深圳希遇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

(图片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
我最近还想在我们协会里面增加骑马项目,因为我的观点是,对于‘破圈’这件事,任何的活动形式永远都不要说业态已经很成熟很成熟的时候再去玩一些新东西。那其实骑马、游艇或者其他活动形式,互相之间的资源可以串联起来,彼此赋能。
——林观秀
观堂装饰设计董事长

(图片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
作为一个职业设计师,我从业20多年,我自己的经验告诉我:设计的本事不在设计之内,而在设计之外。我也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形象地说,空间对我们来说,就像玩魔方一样。
但是破圈真的是有必要了。那我们为什么要升格?格,是指我们内在的东西,升格或者要实现破圈,我们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常态的理念,去更高维度地链接外围的东西。每个设计师的喜好不同,会有不同的选择。像我就比较喜欢收藏,研究国画、西画,乃至服装,这些东西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西方元素、色彩以及流行元素等等,都是助于我们升格甚至破圈的积累。
——黄红莲
武汉厚德轩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

(图片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
首先,我觉得这样的随意交流很好。那说到‘破圈’话题,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也在考虑到资源怎么更好的整合,这二者其实有共同性。刚才听到嘉宾分享游艇,其实我在深圳有朋友是专门做海钓的,那么各方的这些资源怎么融合、互动,互相赋能和提供价值,还有如何考量延伸性等等,这是值得群策群力的。另外,为城市与城市之间多创造机会互动交流,我也认为非常必要,况且深圳、东莞、珠江等等彼此之间地理位置很近,增加这种互动,或许能够促使我们联合各方资源快速地实施或推进一些活动。
——陈兆勤
东莞市艺度设计院院长
EZER欧哲G55-SD断桥推拉门实景案例

(图片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
说到怎么样破圈,我就相对会跳跃一点。我从2010年开始从事软装设计,已经做了十几年的设计师。现在,我还担任博主的角色,也实现了一些转化和变现。设计师如何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也是一个破圈的关键点。首先,我们需要突破自己的心理界限;第二个,在拓展认知上,要更多的走出去。因为设计师加班太多了,没有时间参加活动,要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大。
——胡婷婷
《设计师绿手指》博主
EZER欧哲G55-SD断桥推拉门实景案例

(图片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
破圈,我觉得更多的还是学习,尤其是对新东西的认知。就家居行业来说,设计师与家具联动是必经之路。在我看来,产品力是第一位的,这种联动可以提升产品力,让产品有说服力。其次需要做好服务,了解高端客户的感知和认知心理,或许也是家具圈的一种破圈,目的是要把服务做到与传统不同但又令顾客印象深刻。
——朱妮妮
梦甜甜CEO

(图片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
我认为,设计师还是很有必要通过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经营一下自己的个人IP,让身边更多的人知道你在做这个事情,不要仅仅考虑‘内向’,还要‘外向;二是多关注一些国际联合的设计,尤其是国外与中国的一些联合项目。我所从事的彩妆板块,公司去年在越南能做到80亿规模,所以我想同样的,空间设计肯定也有巨大的机会。’比如目前我们正在进行中缅合作项目,希望在胡志明市打造一个线下的市中心免税店,其中包括咖啡区、直播区、美妆区等等,这就属于空间设计的范畴。
——雷婷
跨境电商/深圳先凡文化创始人

(图片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
未来每一个行业的走向,不只是我们艺术行业,还是说媒体行业、设计行业,它一定有一条时间线走向,我认为,这一定是科技线走向。所以要探讨的破圈的点在哪里?随着科技线的发展,未来的机会在哪里,这是值得探讨破圈的第一点。比如使用chatGPT,只要描述准确,它给出的每一版都会让我惊讶,可能平时设计师一个月都画不出一版,但用chatGPT半小时就可以给你4版。但AI只是工具,最重要的还是人的创意。所以,随着科技进步,如何找到自己专长的细分领域,然后做到极致,这也是研究如何破圈的关键点。
——谢轶琳
不遗憾浪潮创始人

(图片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
我现在负责的一个项目叫做‘万科设计公社’,其实是按照产业园的逻辑在布局,目前里面的服务客户90%都是设计单位。设计公社的产业空间特别适合设计师,里面就像个迷宫,因为他会带来无限的创意、无限的可能。‘迷’既是迷人的迷,也是谜语的谜,同时它也是一个问号,可以给予设计师很多美好的地方。因为当初这个产业园设计的时候很多地方是留白的,当时我们也不知道这些空间用来做什么,但是到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公司入驻,比如会有软装公司的人经常跟我说,他们想多认识和接触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的人,除了增加对行业的全局认知,也希望能共同寻找到一些合作机会。
——游凤婷
万科云城产业招商合伙人

(图片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
我是自己做了一个游艇俱乐部,不是私密会员制,主要从事游艇租赁及销售。其实现在游艇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好,包括疫情期间,整个游艇行业并不是像其他行业那么紧张。越来越多人会租赁游艇出海,在上面举办系列娱乐活动。刚刚在听各位嘉宾分享‘破圈’时,我也在想基于我现在的行业,我要怎么去破圈。一种方式是释放和扩大产品路线,比如带领顾客去海外看展或者参加米兰时装周等等,我是计划将这些服务规划到我现在设计的产品路线中去。能够与设计师链接的,其实也可以通过游艇这种形式组织设计师聚会等活动;另外,其实很多豪宅业主也是游艇的强有力购买客户,我们也希望与你们多一些联动。
——程滢珲
游艇俱乐部联合发起人

(图片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
今天在座的所有人员里面,我是离贵圈最远的一个。我们公司是做数据研究的,我现在正在努力破掉我的圈。简单说,我们公司研究消费者,通过人的各种行为特征,确立各种标签画像。那么,我们跟设计圈的合作可能性在哪呢?因为设计师这个领域,不是一个需要在公众场合频繁抛头露面的工作方式。但硬币的B面是,‘知音难觅’。对于设计师来说,到底去哪里找到喜欢自己这种设计风格的消费者?或者用哪些有效的表达方式帮助设计师们传播,去抵达自己的精准客户群呢?其实,这件事情正是在我们的可研究范围内。
——谭鹏
深圳市中科网联数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图片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
叮咚熊是一个潮玩IP,我们做品牌的人观点是,一个产品不管个人觉得再好,但凡没有人去推广它,落地不到终端,或者终端获客不认同,那这个产品就没有任何价值,只能是品牌的自嗨。因为现在其实中国潮玩界太多太多同质化了,我们也在想说破圈,到底怎么样让我的品牌在潮玩界中脱颖而出,有哪些玩法呢?这是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比如今天来参加这次交流活动,我希望有机会能跟在座的设计大咖们合作,比如在空间设计上,希望能碰撞出火花。二是希望能跟产品设计师也能够合作,推出一些‘叮咚熊’品牌的联名产品。
——陈少珊
叮咚熊品牌负责人

(图片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
作为一个家居产经媒体人,我的功能主要在于观察、记录、总结、撮合。这是我从事这份职业的社会意义。那么,对于设计师群体来说,尤其很多具备一二十年丰富经验的设计师,他们都拥有不可替代的创意能力。如果要实现破圈,我认为,平台化、集成化是方向,而且整个跨界管理能力很重要。也就是说,借助‘科技+创意’,怎么样通过平台去实现破圈,这是个很明显的趋势变化。
——钟冬全
《家居新范式》创始人

(图片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
我在想其实跨圈和转型的背后,它只是一个现象。本质其实是目前设计行业、家居行业的生存资源在逐渐萎缩,或者不断被挤压。现在‘破圈’关注度高,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市场不断成熟发展,它需要更完备、更成熟以及具备专业实力团队。原本我认为,行业已经卷到这种程度,大家的压力都非常大,竞争激烈。但听完木子等各位嘉宾的分享,我发现其实当下还是有很多机会的。因为以前我们穷得太久了,现在具备了一些物质基础,但是生活美学、审美这件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未来还有很长的周期需要共同去探讨,尤其设计师这个角色和身份,其实特别适合跟大众或业主去普及审美方面的知识,因为整个行业要良性发展,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李淑芬
《青云设》主编

(图片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
我之前是前媒体人,但今天来交流其实我相当于是站在业主的角度跟大家分享观点。我们小区很多业主跟我提过这样的情况:一般来说,我们的房子是设计师设计后,按照设计图实施落地的,但当工程装修完毕,大家对设计师给自己设计的产品并不满意。反而现在小区里边很多具备高审美水平的业主自己设计后,却赢得很多其他业主青睐。相比设计师,这些高审美的业主反而更容易获得其他业主信赖。因此,我认为如果设计师跟业主之间能互相卸下这种‘攻防戒备’,或许会更好。小区的很多业主也曾建议我,可以邀请一些设计师等等专业的人去小区里开办交流会、沙龙,比如给大家分享在软装上如何精进等等,这或许是一种有助于设计师破圈的方式。
(文章来源:家居新范式-公众号,侵删)